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期刊导读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摘 要:《运输技术经济学》是交通运输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及要求,从课程与专业认证契合度分析、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创新及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实现课程教学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契合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工程教育;运输技术经济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华胜 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现代化,2018,5(15):39-41

DOI: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QNYB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华胜,男,河北沧州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专业认证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业开始积极申请认证。关于专业认证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宏观方面,主要从高校认证制度、认证的功能性、存在问题等展开论述;微观方面,主要对具体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能力达成、就业指导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基于认证角度的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1-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5],其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课程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出口要求达成的重要支撑,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面向工程教育的要求实施,是决定“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教学理念是否落实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运输技术经济学》为对象,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前提,同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对具体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以促进学生出口能力的达成。

《运输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研究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实践中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以及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该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其特点在于密切结合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实践,阐述运输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工程项目案例,使学生掌握其理论、方法,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同时基于国内外工程教育研究成果,本文拟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出发,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以工程教育核心思想为导向,从课程与专业认证契合度分析、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创新及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而推进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完美契合。

一 目的及意义

(一)促进课程教学与工程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课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工程教育总体发展框架下,通过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思路进行全面探讨,加强课程教学与工程教育理念的契合程度,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达到本专业设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

(二)有效实现学生创新及研究能力提升

吉林大学作为研究型高校,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学生创新及研究能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创新及研究潜力,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工程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拔尖研究型人才的发掘。

(三)以示范效应推进课程体系整体改进

工程教育理念的推广及学生能力的达成,不能仅依靠某单一课程,只有所有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达成为目的,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工程教育要求。本文拟以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运输技术经济学》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进而发现共性问题、积累经验,为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其他教学环节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