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综合新闻

【建功立业新时代】 |『浸』在行业,『浚』出硕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4

日前,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收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牌匾和证书。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团队带头人倪福生感慨万千。19年间,他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率领团队用超常的勤奋和钻研精神,积累了一串骄人“战绩”:在国内高校中首开疏浚教育研究方向,建成国内高校唯一一个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搭建一批疏浚科研与教学实验平台……黄大年精神在他们的身上熠熠闪光。

倪福生团队部分成员

敢为人先攀高峰

疏浚是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而进行的水下土石方开挖与泥浆输送工程。我国疏浚业经历了引进国外装备、模仿国际先进技术,再到自主研发、制造出绞吸挖泥船“天鲸号”“天鲲号”、耙吸挖泥船“新海凤号”“通途号”等一批大国重器的跨越式发展。在这过程中,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与行业同行,为疏浚业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一般人都觉得疏浚行业就是挖泥,看不到其中的技术含量。事实上,在挖泥以及泥浆输送过程中可以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研发,争取多挖一方泥或者争取少消耗1公斤柴油,积少成多,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1999年,倪福生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学成归来,在河海大学率先国内高校开创疏浚教育研究方向,并组建疏浚教育和研究教师团队。

海外求学生涯中,倪福生一边密切关注国内疏浚业发展脚步,一边期盼归国效力。“1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满地杂物。”倪福生在实验室指着眼前的大型疏浚泥泵与泥沙输送实验台对记者说。回国后,他除了将国外先进的疏浚工程技术带到国内,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国外先进疏浚实验平台的建设经验。“没有平台,科研就是纸上谈兵。”这是倪福生求学时的深刻体会,也促使他率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建成第一个大型工程化疏浚科研平台。

倪福生敢为人先、扎实苦干的拼劲带动疏浚团队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团队打造了包括疏浚挖掘过程、输送过程、泥泵研发、液固两相PIV、水射流切削粘土、耐磨材料、施工仿真等一系列实验子平台,为我国疏浚装备与技术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手段。团队也成立了国内高校中唯一集疏浚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河海大学疏浚实验室全景

开拓奋进创佳绩

在创业初期,拥有实验平台并不意味着科研项目随之而来。为了拿到科研项目,倪福生一有机会就带着团队成员参加行业交流会。“每次交流回来都热血沸腾,但几天后又重归迷茫。”倪福生说,当时团队没有科研成果,没有企业敢“第一个吃螃蟹”,将科研项目委托给疏浚团队。团队曾一度陷入困境,学校疏浚教育研究方向也招不到学生,但团队却始终不忘初心,苦苦坚守。

正是这份坚守让团队在2007年“守得云开见月明”,那时团队接到了第一个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4年反复探索和试验,团队终于在那一刻“涅盘”。看到团队研发取得成果,倪福生站在试验场上许久不愿离去,内心百感交集,同事们都调侃“倪福生又浮上来了”。如今,该项目研发成果已为企业创造利税2.99亿元,成功助推企业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开拓奋进终有收获。团队成员相继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行业委托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等,科研经费累计超过6500万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历时6年完成的重大横向课题《疏浚挖掘与输送关键技术实验平台研制及应用》入选中国疏浚行业新世纪以来“十大创新科技成果”。

“一到寒暑假,我们反而更忙了,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到疏浚一线去试验科研项目,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团队成员顾磊入选“中国疏浚优秀青年人才”,团队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也促使他更加忘我地工作。长期“泡”在行业,让团队成员从最初的技术顾问转身为技术负责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