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期刊导读

高等教育论文_民国前期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民国前期

    1.2.2 高等工程教育

    1.2.3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国以前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概况

2.1 福建船政学堂与近代高等工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起步

    2.1.1 福建船政学堂和洋务时期一批工程技术学堂的创办

    2.1.2 福建船政学堂“学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北洋大学堂与近代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的开始

    2.2.1 癸卯学制与大学工程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2.2.2 北洋大学堂“通达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章 民国前期社会历史的变化与东大工科的建立

3.1 民国前期社会历史的变化

    3.1.1 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工业化

    3.1.2 资本主义经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3.1.3 留美学生回国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的传播

3.2 东大工科的创立

3.3 茅以升回国与东大工科规模的形成

    3.3.1 茅以升回国

    3.3.2 东大工科规模的形成

3.4 茅以升的工程人才教育观

    3.4.1 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论

    3.4.2 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观

    3.4.3 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观

第四章 国立东南大学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培养目标

4.2 课程设置

4.3 教学环节

4.4 教学方式

4.5 课外活动

4.6 师资与设备

    4.6.1 专职教师队伍

    4.6.2 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

第五章 民国前期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

5.1 特点

    5.1.1 以“通专结合”为培养理念,重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5.1.2 实施主辅修制,全面综合工程、科学、人文与经济教育

    5.1.3 重视实践训练,强调学生工程实干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

    5.1.4 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注重学生自力能力的培养

5.2 启示

    5.2.1 树立“大工程”的教育观念,强化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5.2.2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5.2.3 突出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工程实际”

    5.2.4 引研入学,以学辅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自主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文章摘要:本文借助个案分析,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展开对民国前期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考察,以期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而为当下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第一,通过发掘与解读相关史料,梳理民国以前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过程。洋务时期应国家军用工业需要,中国初步建立了以模仿英、法工程职业教育模式为发展起点的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形成了“学用一体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清末新政时期,随着大学教育系统的建立,工程教育层次提升,扭转了偏重于国防军事的倾向,开始转向为经济建设的各领域培养各种类型的“通达时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和专业设置扩展到工、矿、交通等备行业的诸多工程领域,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也开始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第二,以茅以升主持领导的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为研究案例,分析民国前期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东大工科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通过吸纳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了“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以主辅修制为基础,全面综合工程、科学、人文、经济教育的工科课程设置;形成了以考先生教学法、课外研究辅导制度为特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在课外活动中,强调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发展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依托专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与完备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构筑起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硬环境,为工科师生学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第三,总结民国前期大学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研究以为:民国前期高等工程教育以规训化建制为内容,以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中心,形成了这一时期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以“通专结合”为培养理念,重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实施主辅修制,全面综合工程、科学、人文、经济教育;(3)重视实践训练,强调学生工程实干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4)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注重学生自力能力的培养。其对我国当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1)树立“大工程”的教育观念,强化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2)优化课程结构,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3)突出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工程实际”;(4)引研入学,以学辅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自主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