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在1980年前后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术界非常认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在于依照一定的教育理念进行指导,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机构,依照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和操作样式,以教育理念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各个时期的教育改革重心和关键点是各不相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模式创新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的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进行改革,工学结合的内涵在于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理念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结合的水平,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体,通过职业导向,让学生充分对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使用,直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且有机地将工作和学习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工作能力。
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教育类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进行了充分体现,一定要注意积极对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把握,这是加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从当前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往往是从中等教育的模式上进一步发展获得的,属于高层次的教育,依照相关的社会要求,其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如果高职教育在目标方面不明确,不单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因素。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了一些在一线进行生产建设的人员,其市场导向性非常明显,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偏人文学科专业,没有专业特色,不重视市场要求,某些院校对理工科专业的设置比较忽视,甚至急功近利,专门设置一些技术含量不高、见效较快、投资较少的低层次专业,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加强与市场接轨,与新技术、新要求不适应。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就业为导向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率是院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健全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就业率进行重点考量,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相应的指导思想,毕业生就业需要依照市场化的要求,遵循市场规律,保证职业教育能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社会和市场需要人什么人才就对什么人才进行培养,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结合,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因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特点主要是在企业属性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要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使之与职业岗位的技能、态度、知识的要求相吻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模块新课程的设计。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双师型”教师。一定要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首先需要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较少,老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引进新教师,并且在引进的过程中把好质量关,从源头上让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授课的教师很多,没有在企业当中进行实际锻炼的经历,其理论基础相当扎实,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经验。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注意对教师培养制度进行完善,设立专门的拨款,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深造和培训,有计划地派驻相应的专业教师到生产的一线进行学习和调查,并且与企业进行结合开发相应的项目,将学科前沿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应用起来,进一步将专业技术水准提高,积极向“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